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由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更名而来,根据苏政复〔2013〕41号文件,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后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渠道等不变。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盐城地区的示范性高职学院,也是苏北地区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位于盐城市区解放南路265号。办学近50年来,始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始终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先后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印染化工、装饰设计、工商管理等行业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2004年学院组建以来,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先后组织实施并校融合、校园建设、迎评创优、迎考、示范创建五件大事,实现了跨越发展,跻身于全国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
学院坚持以创新为抓手,引领区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五大方略;创新办学体制,率先成立学院理事会,构建了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新体制;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的“四双”育人模式;创新服务载体,全力打造科技研发、社会培训、资源共享三大服务平台。学院拥有江苏省的国家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实训基地3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06个,创建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20余项。
学院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000多万元,资产总值5亿多元,师生员工近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38%,高级职称教师达40%,开设专业及方向50个,毕业生以其“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校是江苏省首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以上荣誉30多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以示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打造区域职教品牌续写辉煌。
校训:
职业立身技术报国
本校训采用对句和互文的表达方式,既凸现所属教育类型,又反映生命追求和精神境界。
“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是个人谋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是人立身之本,乃有“天职”之意。“职业”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对职业的忠诚,在职业中拼搏,有了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行应是永远的承诺。
职业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赖于职业技术。掌握一种技术,熟练一门技艺,不仅为职业助力,也是为社会造福。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更是报效祖国的表现。
师生员工树立“职业立身”的人生观,就会产生不竭的求知欲望,就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牢记“家国一体”的社会观,就会将家庭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实现远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校风:
和谐求实创新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荀子说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管子》中云:“和合故能谐。”学校和谐乃物质与精神的辨证统一,体现继承与发展,追求效益与公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人“和睦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天人调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崇尚“合群济众”。毕达哥拉斯又认为,“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因此在处理问题上,主张“善解能容”。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师生员工,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就能构建和谐校园。
求实:讲求实际,追求实效。讲求实际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追求实效,就要求真务实,取法出招,结果见效。反对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杜绝虚假,摆弄迷魂阵。求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它属于事业的勤奋耕耘者,理想的执着实践者,人生的积极开拓者。我们纺院人为了未来必须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就要立足于现实,步步为营,一着不让,在奋斗中就会成功实现每一个目标。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大学建设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要与时俱进,除旧革新,《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梁启超讲过,“惟进取也故日新。”没有创新,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敢于突破,敢为人先,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显示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学生要接受培养且立志为创新型人才。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用创新的观念时时审视自己的思想、作风、方法和体制,不断用创新精神成就事业,走在时代前列。
教风:
厚德博学精艺
厚德:深厚的德泽。“厚德”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重视道德修养,推崇道德修炼,做到教书育人,立身以德,才能“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厚德非一日之功,有一个积累、磨练过程,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成为高尚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有榜样行动的人。我们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博学: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论语·雍也》云:“君子博学于文。”意思是说君子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论语·子张》又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就是倡导老师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当今社会,知识翻新快,信息容量大,惟有不断学习,厚实理论基础,娴熟实践技能;惟有不断追求新知,培养猎取的好奇心,用博大宽容的态度,才能放开眼光和开阔胸襟,在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面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教育教学和教研科研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精艺:精通技艺,又含追求精美的教学艺术。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实践技能,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韩愈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属于专门化职业,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就要有独特的本领,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就应有深刻研究和透彻的了解,才能受业解惑。要精通技艺教师就必须勇于实践,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堂与市场相结合,这样才能永远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手段,培养市场所需,岗位对路,可塑性强的人才。精美的教学艺术是老师毕生的追求,艺术永于止境,只要精心专研,推陈出新,不断,就能“成家立派”。
学风:
明理勤学践行
明理:明白事理。人生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明白事理的过程,也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成才先成人,就是要先通晓做人的义理,只有通过教育与学习才有助于修身养德,陶冶性情。刘备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是要人明白所为与所不为。要学会穷理,穷理就是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研究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它可使人不被迷惑,头脑清醒,意志坚强,行为稳健。朱熹云:“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知其所以然,故智不惑;知其所以然,故行不谬,非谓取彼之理而归诸此也。”学生选择一个专业,学习一门功课,实践一项技能,就要明白学习的道理,探究内在的规律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事理明白越多,人品位越高,成就越大。
勤学:勤奋学习。勤学就是分秒必争,持之以恒。古人云:“天道酬勤”,爱迪生说:“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勤能补拙,勤能创造财富。勤学就要循序渐进,用心专一,戒急戒躁。勤学必须善于思考,敢于好问,戒骄戒满。勤学必须联系实践,戒纸上谈兵。总之,励志促进勤学,勤学成就大志。
践行:践履躬行,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荀子·修身》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强调一切都要实实在在的采取行动。恩格斯说:“一打宣言,抵不上一个实际行动。”学生要有践行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做到专心致志,积极进取,把道德、审美、知识转变为内在素质,化为外在行动。学生要学以致用,不能言必谈书本,既要积极参与规定实践项目,又要努力自主开拓实践活动。只有树立践行观,采取实际行动,就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熟能生巧,有了用武之地。
(一)创新发展理念,确立了“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 学院确立了“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立足盐城——全面服务地方支柱产业,面向苏北——主动策应纺织产业转移升级,服务沿海——主动对接区域新特产业,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环境和谐、综合办学水平苏北,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省内示范,现代纺织技术等特色专业国内的区域综合型、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二)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悦达学院” 学院抓住企业与学校对人才和技术的共同需求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作用,建立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2011年学院与企业江苏悦达集团共同组建了悦达学院,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担任院长,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互聘、岗位培训、产品生产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搭建技能型人才本土化的平台。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积极配合学院开展人才需求调查,主动提供用人信息,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积极为学院推荐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不仅接受了每年2000余人次学生的顶岗实习,还接受了200余名教师的现场实践培训和锻炼,打通了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渠道。同时,还积极与学院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岗位培训。学院拓展了办学空间,满足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要,从而赢得了企业对学院发展的更多支持与参与,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资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五实”人才 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50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之一,探索建立了“专业设置实行双链对接、教学模式推行双教融合、考核体系突出双证融通、素质培养强化双元互动”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具有“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特质,为广大企业所青睐,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